引言:辉煌与落寞的历史反差
“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” 唐朝,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 。在那个时期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,疆域辽阔,万邦来朝 。唐朝的军队更是战斗力爆表,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,骑兵更是纵横驰骋,把突厥等周边势力打得服服帖帖,开拓出广袤的疆土,威名远扬四方。
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自唐朝之后,汉人的战斗力仿佛坐上了滑梯 ,一路下滑。两宋时期,面对辽、金、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,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,不仅要割地赔款,还发生了 “靖康之耻” 这样的奇耻大辱 。到了元朝,蒙古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,南宋最终覆灭,汉人首次被异族全面统治 。明朝虽曾短暂恢复汉人统治,可后期面对满清八旗,依旧节节败退,最终被清朝取而代之,汉人又陷入了异族统治的漫长岁月 。
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产生疑惑:曾经战斗力爆表的汉人,在唐朝之后为何像是换了个模样 ?为何不仅难以战胜异族,还会被蒙古和满清奴役长达数百年之久 ?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和深层次原因 ?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,揭开这段历史背后的神秘面纱 。
军事制度变革:优势不再的困境
(一)武器与战术的此消彼长
在冷兵器时代,武器装备和战术策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。唐朝之前,中原汉人在武器制造技术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。汉朝时,先进的冶铁、锻打技术让汉军的兵器远胜匈奴等游牧民族 ,像西汉的环首刀,堪称当时冷兵器的巅峰之作 ,让汉军在战场上底气十足 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技术优势逐渐被削弱 。游牧民族凭借着频繁的贸易往来、人口迁徙以及战争掠夺等途径,不断学习和吸收中原的先进技术 ,曾经巨大的技术鸿沟慢慢被填平 。
以蒙古为例,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队,可不是只会挥舞大刀的野蛮武士 。他们极具学习能力,将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为己所用 ,甚至制造出了回回炮这样的攻城利器 。回回炮威力巨大,在攻打城池时,能轻松摧毁坚固的城墙,让汉人政权在防御上压力山大 。此时的汉人,在武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优势 ,双方站在了近乎平等的起跑线上 。
除了武器,战术上的变化也对汉人战斗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。早期的游牧民族骑兵多以轻骑兵为主,擅长游击战术,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,对敌人进行骚扰、突袭 ,打完就跑,让以步兵为主的汉军难以应对 。到了东汉末年以后,游牧民族逐渐掌握了骑兵冲击战术 ,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。而中原汉人政权在战术创新上却逐渐滞后,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。在面对游牧民族骑兵的冲击时,汉人的步兵方阵常常被冲得七零八落,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。
(二)制度优势的消逝
在政治制度方面,汉唐时期的中原王朝有着明显的优势 。那时的游牧民族大多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 ,部落之间各自为政,冲突不断 ,凝聚力和组织力都比较差 。这种松散的结构使得他们在面对统一且组织严密的中原王朝时,很难形成强大的合力 。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。汉朝集中全国之力,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 ,成功地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,使其分裂、远遁 。在唐朝,李世民仅用三年时间就灭掉了中亚霸主东突厥 ,靠的就是唐朝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游牧民族开始学习中原的政治制度,建立起了封建政权 。契丹建立辽国后,模仿中原王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 ,包括官僚制度、法律体系等 ,加强了中央集权 ,国家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大幅提升 。西夏、金国等政权也是如此 。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在政治制度上逐渐完善,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国内资源,组织军事力量 。此时,中原王朝曾经的政治制度优势荡然无存 ,在面对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时,再也难以像以前那样轻松应对 。
社会风气转变:重文轻武的影响
(一)杯酒释兵权与军事贵族的落幕
宋太祖赵匡胤,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,通过陈桥兵变、黄袍加身登上皇位 。他深知武将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威胁,毕竟他自己就是靠兵变起家的 。为了避免 “黄袍加身” 的戏码在自己的臣子身上重演,赵匡胤精心策划了一场流传千古的 “杯酒释兵权” 。建隆二年(公元 961 年)七月初九,赵匡胤设宴款待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 。酒酣耳热之际,赵匡胤向这些昔日的战友倾诉了自己的担忧 :“我这个皇帝当得提心吊胆,还不如你们当节度使自在 。” 石守信等人赶忙询问原因 ,赵匡胤直言:“这皇帝的位子,谁不想坐呢 ?你们虽然忠诚,可万一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,也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,到时候你们怎么办 ?” 石守信等人听后,吓得冷汗直冒,纷纷跪地请求赵匡胤指条明路 。赵匡胤顺势劝他们交出兵权,多购置些良田美宅,享受荣华富贵,安度晚年 。第二天,石守信等将领纷纷称病,请求解除兵权 。赵匡胤欣然应允,还赏赐了他们大量财物 。
通过 “杯酒释兵权”,赵匡胤成功收回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,消除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隐患 。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。从此,军功制度逐渐被废除,军事贵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,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。在唐朝之前,军事贵族在国家政治和军事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。他们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家族势力,在战场上冲锋陷阵,为国家开疆拓土 。他们的存在,不仅激励着人们崇尚武力,也为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将领 。然而,随着军事贵族的消失,社会风气开始发生转变 。人们不再以从军立功为首要追求,“好男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”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。读书考取功名,成为了人们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 。这种社会风气的转变,使得军队的兵源素质和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,军队的战斗力也随之下降 。
(二)文官与武官权力的失衡
在宋朝,文官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,而武官的权力则受到了诸多限制 。宋朝实行 “重文轻武” 的国策,文官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 。从中央到地方,文官担任着重要的官职,掌握着决策大权 。在军事决策方面,文官往往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。很多文官没有实际的军事经验,却对军事行动指手画脚 。在宋辽战争中,一些文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,不顾实际情况,强行干预军事指挥 ,导致宋军错失战机,屡屡战败 。在军队的管理上,武官也受到了文官的严格监督和制约 。军队中的监军大多由文官担任,他们对武官的一举一动都进行严密监视 ,一旦发现武官有任何 “不轨” 行为,就会立即向朝廷报告 。这使得武官在军队中畏首畏尾,不敢放开手脚指挥作战 。
明朝时期,这种文官与武官权力失衡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。在明朝初期,朱元璋虽然重视武将,但随着国家的稳定,文官的地位逐渐上升 。到了明朝中后期,文官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。在军事方面,文官不仅掌握了军事决策权,还直接参与军队的指挥 。在 “土木堡之变” 中,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 ,而负责军事指挥的却是毫无军事经验的文官邝埜 。结果,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,明英宗也被俘虏 。此役之后,文官集团进一步掌控了军事大权 ,武将的地位一落千丈 。在地方上,文官担任的巡抚、总督等官职,拥有节制武将的权力 。武将在文官面前,往往只能唯命是从 。这种文官与武官权力的失衡,使得军队的指挥体系混乱,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。
心态与战略的变化:进取到保守的转变
(一)汉唐的强者心态与战略
在汉唐时期,中原王朝面对外族威胁时,展现出了一种强者心态和积极进取的战略 。汉朝初期,匈奴势力强大,时常侵扰汉朝边境 。面对这一威胁,汉朝并没有选择一味地退让求和 。汉武帝即位后,决心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。他积极发展军事力量,大力训练骑兵 ,提拔卫青、霍去病等杰出将领 。卫青七次出击匈奴,收复了河套地区 ,为汉朝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 。霍去病更是勇猛无畏,他率领骑兵深入大漠,多次击败匈奴 ,“封狼居胥” 的壮举,更是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。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,不仅给予匈奴沉重打击,还开拓了河西走廊,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,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。
唐朝同样如此 。在唐朝初期,突厥势力强盛,对唐朝构成了巨大威胁 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采取了积极的防御和反击策略 。他一方面加强国内的军事建设,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;另一方面,密切关注突厥的动向,寻找时机发动反击 。贞观三年(公元 629 年) ,唐太宗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,率领大军进攻东突厥 。李靖不负众望,在定襄之战中,一举击败东突厥 ,俘虏颉利可汗 ,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。此后,唐朝又陆续击败了西突厥、薛延陀等势力 ,控制了西域地区 ,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 。唐朝的疆域东至大海,西至咸海,北至贝加尔湖,南至南海 ,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。
(二)宋后的保守心态与策略
然而,自宋朝建立后,这种进取的心态和战略逐渐发生了转变 。宋朝建立初期,宋太祖赵匡胤就制定了 “先南后北” 的统一战略 ,试图先平定南方的割据势力,再收复北方的燕云十六州 。在平定南方后,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,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。但这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,尤其是雍熙北伐的惨败 ,让宋朝损失惨重 ,从此元气大伤 。此后,宋朝在军事上逐渐转为防御态势 ,采取了送岁币求和的策略 。宋真宗时期,与辽国签订了 “澶渊之盟” ,宋朝每年向辽国输送大量的岁币 ,以换取和平 。宋仁宗时期,又与西夏签订了 “庆历和议” ,同样需要向西夏输送岁币 。
这种送岁币求和的策略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换取了和平,但也让宋朝失去了进取之心 。宋朝统治者满足于现状,不再积极发展军事力量,也不再寻求收复失地 。在面对外族威胁时,往往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 。这种保守的心态和策略,使得宋朝在军事上逐渐处于劣势 ,对外族的威慑力也越来越小 。到了南宋时期,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。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,不思进取 ,面对金国和蒙古的威胁,一味地求和妥协 。最终,南宋被蒙古所灭 ,汉人陷入了元朝的统治之下 。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,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地位 ,但在后期也逐渐变得保守 。明朝实行海禁政策,限制了对外交流和贸易 ,在军事上也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 。面对满清的崛起,明朝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,最终被清朝取代 。
异族的崛起:更强的进取心和实力
(一)从掠夺到入主的野心转变
在汉唐时期,匈奴、突厥等游牧民族虽然强大,但他们的战略目标主要是掠夺人口和财富 ,就像一群打秋风的强盗,抢完就跑 。汉武帝时期,匈奴常常侵扰汉朝边境,抢夺百姓的财物和牲畜 ,给边境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。他们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,也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能力和经验 。
然而,从宋朝开始,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。契丹兴起后,北方民族的野心逐渐膨胀 ,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掠夺 ,而是将目标瞄准了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 ,试图改朝换代,直接统治中原地区 。辽太宗耶律德光在灭亡后晋后,正式称帝,建立了辽朝 ,并试图进一步向南扩张 。此后,金国崛起,更是直接灭掉了北宋 ,占领了大片中原土地 。蒙古和满清的野心同样不小 ,蒙古建立元朝,统一了中国 ;满清则在明朝灭亡后,入关建立了清朝 ,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长期统治 。这种战略目标的转变,使得汉人面临的压力陡然增大 ,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也远超以往 。
(二)少数民族政权的成长
两宋时期,辽、金、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 ,并逐渐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。这些政权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,具备了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实力 。以辽国为例,辽国建立后,实行了 “蕃汉分治” 的政治制度 ,既保留了契丹族的传统制度,又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体系 。在经济上,辽国积极发展农业、畜牧业和手工业 ,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。在军事上,辽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 ,战斗力不容小觑 。金国也是如此 ,金国在灭辽和北宋后,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,逐渐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,政治制度也日益完善 。
到了明朝时期,清朝的前身后金逐渐崛起 。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,建立了后金政权 ,并制定了一系列政治、军事制度 。皇太极即位后,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,加强中央集权 ,同时积极发展经济,扩充军队 。后金在与明朝的战争中,不断取得胜利 ,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。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成长和壮大,使得汉人在面对他们时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。
政权内部的腐败:王朝衰落的催化剂
(一)南宋的腐朽与灭亡
南宋后期,朝廷的腐败现象愈发严重,简直是病入膏肓 。从宋理宗晚期开始,南宋的统治就陷入了混乱与腐朽之中 。宋理宗早年还曾试图有所作为,开展了 “端平更化” ,但到了晚年,他完全变了一副模样 。他沉迷于享乐,将朝政大权一股脑地交给了丞相贾似道 。贾似道可不是什么忠君爱国的良臣,他独揽大权,排除异己,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,卖官鬻爵,导致官场腐败不堪 。那些花钱买来官职的人,上任后自然要拼命捞回本钱 ,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。
宋度宗即位后,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。宋度宗是个极度昏庸无能、荒淫无道的皇帝 ,他对朝政毫无兴趣,整天只知道与嫔妃们饮酒作乐 。据说,宋朝有个规矩,嫔妃被皇帝临幸后,第二天要到合门谢恩,太监还要记录下临幸日期 。而宋度宗当皇帝后,有一天到合门谢恩的嫔妃竟然多达三十多人 ,其荒淫程度可见一斑 。在这样的皇帝统治下,南宋的朝政彻底荒废 。贾似道更是肆无忌惮,他不仅在西湖边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的私宅 “后乐园” ,收集各种美女、古玩供自己玩乐 ,还把军国大事当作儿戏 。
在襄阳被蒙古军队围困的五年多时间里,贾似道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享乐生活,竟然隐瞒军情 ,不让宋度宗知道 。襄阳可是南宋的战略要地,它的得失关系到南宋的生死存亡 。当时襄阳城内的守军处境极其艰难,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境地 。而贾似道却对此不闻不问,只顾自己逍遥快活 。1273 年,襄阳城终于被攻破 ,南宋的防线彻底崩溃 。此后,蒙古大军长驱直入 ,南宋军队根本无力抵挡 。1276 年,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,俘虏了 5 岁的宋恭帝 。南宋的残余势力虽然在福州拥立端宗,成立了小朝廷 ,但也只是苟延残喘 。1279 年,在崖山海战中,南宋军队全军覆没 ,丞相陆秀夫背负着 8 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 ,南宋正式灭亡 。南宋后期的腐败,让国家失去了民心,军队失去了战斗力 ,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。
(二)明朝的衰败与覆灭
明朝末年,同样陷入了腐败的泥沼,难以自拔 。崇祯帝时期,明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极点 。官员们贪污受贿成风,结党营私现象严重 。朝堂之上,党派林立,互相争斗 ,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择手段 。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,更是让朝政陷入了混乱 。官员们把心思都放在了争权夺利上,根本无心处理政务 。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,中饱私囊 。军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,军官克扣军饷,吃空饷 ,士兵们生活困苦,士气低落 。这样的军队,在战场上自然毫无战斗力可言 。
明朝末年,土地兼并现象也十分严重 。大量的土地被官僚、地主和富商兼并 ,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,生活陷入了绝境 。为了缴纳赋税,他们不得不卖儿卖女,甚至流离失所 。在这种情况下,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提出了 “均田免赋” 的口号 ,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,势力迅速壮大 。1644 年,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北京 ,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,明朝宣告灭亡 。
明朝末年,还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 。后金(清朝)在东北地区崛起 ,对明朝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。明朝在与后金的战争中,屡屡失利 ,不仅丢失了大片领土,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 。明朝政府为了应对战争,不断增加赋税 ,这又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激化了社会矛盾 。在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的双重打击下,明朝最终走向了覆灭 。
文化因素的作用:尚武精神的缺失
(一)儒家思想的兴盛
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,其发展历程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 。汉武帝时期,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,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,推行 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 的政策 。从此,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,在政治、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。但在当时,儒家思想并没有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,其他思想流派依然存在 ,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。
真正让儒家思想走向兴盛的是宋朝 。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,大力提倡儒家思想 ,推行 “重文轻武” 的国策 。在这种背景下,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。宋真宗赵恒尊崇儒学,他主张三教合流、三教并存,既尊佛、道,又尊儒学 。他封孔子 45 代孙孔延世为曲阜县令,并世袭文宣公 ,还尊奉孔子为玄圣文宣王(后改为至圣文宣王) ,亲自写了《玄圣文宣王赞》 。宋真宗还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、点校工作,下令刻板印刷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孝经》等七部经典及其 “疏义” ,命人重新为《孟子》作注 。在他的推动下,儒家思想在宋朝得到了广泛传播 ,深入人心 。
儒家思想中的 “仁”“礼” 等观念,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,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。然而,这些观念也对尚武精神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 。儒家倡导的 “和为贵”“仁者爱人” 等思想,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和平与和谐 ,对战争和武力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人们往往认为战争是残酷的、不道德的,应该尽量避免 。这种观念导致了社会上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不足 ,尚武精神逐渐淡薄 。
(二)征兵制度的变革
中国古代的征兵制度主要有征兵制和募兵制两种 ,它们的分水岭就在宋朝 。宋朝之前,主要实行征兵制 。征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,成年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 。在这种制度下,国家会定期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 ,全民的武备程度和军事技能水平都相当高 。百姓对参军报国有着强烈的认识,他们将保卫国家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。而且,在征兵制下,一个地区的士兵经常一起锻炼,彼此之间配合娴熟 ,很多人还是亲戚关系 ,这使得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很强 。
然而,到了宋朝,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征兵制 。宋朝不论禁兵、厢兵,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,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。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,是宋朝的一项传统国策 。统治者认为,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,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,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。招募军伍子弟,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。此外,壮健的罪犯也会被刺配当兵,特别是充当厢兵 。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,统治者还会强行抓夫 ,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。
募兵制的实行,对国家财政、民间尚武之风和军队战斗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。从国家财政角度看,募兵制需要支付士兵薪水、提供武器装备,甚至还要负担士兵的衣服粮食等 。更为重要的是,募兵制下,国家需要时刻养着这些士兵 ,而征兵制下,士兵平时为农,战时为兵,国家平时不用承担士兵的生活开销 。宋朝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,不得不加重税收 ,这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也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。在仁宗时期,国家每年将财务的百分之七十拨给军队,而其中又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钱是花在募兵身上的 。
从尚武精神角度看,募兵制变强迫为自愿参军 ,民间尚武之风自然会变弱 。在征兵制下,全民都有当兵的义务,人们对军事事务较为关注,尚武精神浓厚 。而在募兵制下,当兵成为一种职业选择,只有那些愿意当兵的人才会加入军队 ,大多数人对军事事务的关注度降低 ,不再以参军为荣 ,“好男不当兵,好铁不打钉”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。
从军队战斗力来看,募兵制下的军队虽然看似挑选了强悍士兵 ,但在培训、团结程度等方面,要么耗时耗财,要么就略差一筹 。由于士兵是招募而来,而非选拔,士兵的素质参差不齐 ,战斗力并不强 。而且,募兵制下的士兵往往是为了生计而当兵,对国家的责任感不强 ,一旦遇到困难或危险,很容易临阵脱逃 。
总结:多因素交织的历史演变
综上所述,唐朝以后汉人战斗力下降,乃至被蒙古和满清奴役长达数百年,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、共同作用的结果 。军事上,武器技术优势的丧失、战术创新的滞后以及军事制度的变革,使汉人在面对异族时逐渐失去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;政治上,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文官与武官权力失衡,军事人才受到压制,军队战斗力被削弱 ;文化方面,儒家思想的兴盛和征兵制度的变革,使得尚武精神逐渐缺失,社会风气变得保守 ;心态与战略上,从汉唐时期的强者心态和积极进取战略,转变为宋以后的保守心态和防御策略,让汉人在面对外族威胁时,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 ;此外,异族的崛起和野心膨胀,以及汉人政权内部的腐败,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面 。
历史是一面镜子,它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,更能为我们照亮未来前行的道路 。研究这段历史,并非是要沉浸于过去的辉煌或悲叹曾经的苦难,而是要以史为鉴 。从这段历史中,我们可以汲取深刻的教训 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,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,还涉及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层面 。只有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,注重军事建设与科技创新,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,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,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 。